可以为网红课程付费, 但别为智商“交税” 新京报快评

▲某网红售卖的人工智能网课此前就已遭下架。图/网络截图

近年来,随着大批网络红人的出现,一些网红也把卖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一些网红披着情商、财商、成功学、精英教育等外衣,向粉丝销售所谓的“IP课程”,不少课程虽价格昂贵却备受追捧。

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,网红卖课市场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状态,从业者资质良莠不齐、课程普遍同质化,网红根据自身的“咖位”对课程随意定价、消费者退费维权难等问题屡见不鲜,亟须重视。

购买网课,为知识付费,本是对知识价值的认可与尊重,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与传播的创新模式。但正所谓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在几乎无门槛、无规则、无约束的“野生”状态下,网课市场鱼龙混杂、真假莫辨。

于是,一些网红摇身一变,成了无所不能的“导师”,诸如“5分钟掌握写作技巧”“7节课学会理财”都是惯常套路。稍有理性就会发现,这些极具诱惑力的承诺并不靠谱,这些都是不太可能几分钟或几节课就能“速成”的。

但这些网红只要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,哪怕没有CFA(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),也能教人如何“年入百万”;哪怕没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,也可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导师;哪怕不懂AI,也不影响大肆贩卖AI课程。

可以为网红课程付费, 但别为智商“交税”  新京报快评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某些平台对此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审核机制形同虚设,让那些“无证上岗”的“讲师”得以大行其道。他们甚至利用传销式的运营模式,编织起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,通过贩卖梦想和焦虑,将粉丝一步步引入消费陷阱。

从表面看,粉丝买网红的课程是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”,似乎无可厚非;但实际上,网红卖课是假,制造焦虑后把粉丝当“韭菜”收割是真。说直白点,如此卖课,与骗钱有什么本质区别?

为何那么多人甘愿成为“韭菜”?这背后,是信息爆炸时代特有的“知识焦虑”。面对海量信息,人们渴望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,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一些卖课的网红恰恰抓住了这一点,用夸张的承诺和看似权威的身份,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成功的“空中楼阁”,让粉丝在幻想与焦虑中迷失自我。他们利用粉丝的信任和追捧,将粉丝当作提款机,不断榨取他们的钱财,一茬接一茬地“收割”。

近年来,从元宇宙、区块链到ChatGPT,每当有新技术出现,总有人会抢抓风口,通过打造人设、制造话题、贩卖焦虑,赚取丰厚的流量和利润。

可以为网红课程付费, 但别为智商“交税”  新京报快评

事实上,相比新技术、新知识,这些网红更懂营销学、收割术,更懂粉丝的焦虑心理。今年2月,网红“AI教父”李一舟课程被下架,就是典型案例。这种“割韭菜式”卖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更败坏了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名声。

面对粉墨登场的网红,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,任何一个成年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和清醒,别被这些“大忽悠”收割了“智商税”。成功没有捷径,想通过购买网红课程的方式实现成功,甚至“改变家族命运”,岂不是痴人说梦?

从长远看,建立行业标准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,防止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,才是规范知识付费市场发展的根本之策。特别是针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虚假宣传、无法退费等问题,相关部门和平台应拿出应有的作为,该封的封、该罚的罚。

如此,才能形成强大震慑效应,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也为行业划出底线、亮明红线,引导网课健康发展,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。

撰稿/陈广江(媒体人)